客服中心

客服中心 新闻
新闻

<天然美的标准>化妆品原料报告 由 ACTIVON 实验室提供 Vol. 11

  • 日期 :  

    2021.09.03
  • 浏览 :  

    182


天然美的标准

 

比起华而不实的广告文案, 最近消费者们养成了先研究化妆品的成分含量再决定要不要购买的购买习惯。2020年开始,“天然美”一词逐渐活跃在大众眼前。 化妆品卖场也开设了清洁美容专区。, 许多新推出的化妆品都以“零添加”和“清洁美容配方”作为品牌核心文案推广。但是有多少人能准确说出天然美的含义及其标准呢?也有人将天然美跟绿色健康美混为一谈。,许多消费者认为清洁美容化妆品都是含有有机农成分的,或只使用天然原料成分生产的。此外,甚至通过使用环保包装材料、零残忍、纯素食和公平贸易的原材料也被认为是 Clean Beauty 所涵盖的领域。然而,天然美的概念并不是可以100%满足得了以上所有标准的完美含义魔法词。天然美的条件其实非常简单,便是不含有有害成分。

 

根据一款叫“Good-Face-Project”专门提供化妆品成分分析和化妆品选择指南的软件, 天然之美被诠释为“无毒之美”的同义词。这意味着产品不含有毒物质,便可以安全地用于皮肤。

通过这篇由ACTIVON实验室Vol.11提供的化妆品原料报告,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于天然美的常见的几个误区,以及让我们了解一下购买那些声称是清洁美容的化妆品时应该排除哪些成分。

误区一,天然美的标准是只能含有天然成分原料吗?

人们常提到“天然美”一词时,就经常被认为是自然美的代名词。但是天然美的含义并不代表只用天然成分制造的产品。天然成分也可能有毒,几乎所有化妆品都含有经证实安全的化学防腐剂。 即使是非天然的化学成分,假如是对皮肤和自然是无害的成分,那么也属于天然美容产品。

 

误区二,天然美必须含有有机农成分吗?

同属于自然美的标准下,有机美和天然美的概念常常让人们混淆。 再次强调,天然美产品是指含有对皮肤“安全”的成分的化妆品。虽然不是有机农,但是化妆品原料是达到有机农产品一样的安全标准的。

 

误区三, 天然美既代表绿色美吗?

比起单纯只是天然美的含义,有些人更愿意将天然美与绿色美的含义联系起来。纯植物性原料、纯素食、0残忍、环保包装、可持续的原料供需等等…然而,即使包含了以上条件,如果它含有一种有毒成分,也不属于天然美。反之,即使不是特殊的原料供求方式或环保包装,只要不含有害成分,就算不是绿色美,也可以说是天然美容产品。

安提昂研究所总结整理了在韩国普遍常见的被归类为20种有害成分中的8种成分。

 

1. Butylated hydroxyanisole (BHA)  丁基羟基茴香醚

2. Sodium lauryl sulfate (SLS)  月桂醇硫酸酯钠

3. Triclosan  三氯生

4. Oxybenzone  氧苯酮 (Benzophenone-3 二苯酮-3)

5. Imidazolidinyl urea   咪唑烷基脲

6. Diazolidinyl urea   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

7. Formaldehyde  甲醛

8. Diethanolamine (DEA)  二乙醇胺


1. 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HA) 丁基羟基茴香醚

Butylated hydroxyanisole(BHA) 丁基羟基茴香醚作为合成抗氧化剂中的一种,在食品和化妆品工业中用作防腐剂和抗氧化剂使用。已发现 BHA 的同分异构体会引起内分泌干扰作用。1)

在使用猴子的肾细胞(Vero Cell)的实验中发现,随着BHA量的增加,猴子肾细胞的活力降低。证实在32μmol的低浓度下细胞的活力会降低。在250umol 浓度下经处理24小时后, 可以确认到细胞毒性和相关细胞的形态变化。2)

此外,在使用小鼠的研究中,BHA 还充当了环境激素的角色,可以确认到睾丸细胞死亡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增加的变化。 3)

2. Sodium lauryl sulfate(SLS)月桂醇硫酸酯钠

Sodium lauryl sulfate(SLS) 月桂醇硫酸酯钠不仅仅是当作化妆品中的界面活性剂使用,并且已在各个行业中使用了很长时间。通过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发现,与其有害性相关的争论越来越高。当它在体内长期积累时,会导致体内基因改变 以及当使用含有月桂醇硫酸酯钠的牙膏时,有可能会导致口腔黏膜发炎。(4,5) 相反地,在其他研究中 ,研究者称月桂醇硫酸酯钠并不会引起相关有害影响。  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化妆品中月桂醇硫酸酯钠风险评估(2018)》报告,在毒性试验中,对人体的危害风险评估为低,IARC和EPA并未将月桂醇硫酸酯钠归类为致癌物。然而美国化妆品成分安全评估委员会建议,建议不要使用在化妆品中以刺激为由洗不掉的超过1%的浓度的月桂醇硫酸酯钠,由此可以知道月桂醇硫酸酯钠是刺激性成分。

经一项研究证实,HaCaT细胞和NIH-3T3细胞使用0.0075%的浓度的月桂醇硫酸酯钠,经处理24小时后,细胞核的形态被压缩,且分裂形态下的死亡小体被发现。6)

如图,月桂醇硫酸酯钠的形态变化

(A)  HaCaT细胞对照样板  (B) HaCaT细胞经过月桂醇硫酸酯钠处理后 (C) NIH-3T3细胞对照样板  (D) NIH-3T3细胞经过月桂醇硫酸酯钠处理后

3. Triclosan 三氯生

三氯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菌原料成分,但它在 2016 年 9 月被美国 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禁止在肥皂产品中使用。 关于三氯生国内外的管理法规事项如下图所示。图1, 7)然而,它仍然用于各种个人护理产品(尤其是牙膏、漱口水、洗手液、外科手术皂等)。8)

此前由各项研究可知,三氯生很容易通过人体皮肤和口腔黏膜被吸收到人体体内,人体吸收了三氯生后对新陈代谢有一定影响。 三氯生在体内的蓄积会影响内分泌激素,尤其是甲状腺激素,通过研究已知它可能会导致某些动物患肝癌,但目前尚未确定对人类风险的研究(表2, 7)。最近以来,科学家们不仅致力于研究三氯生对人体有害影响的研究,同时也在研究对环境会带来什么恶性影响。因此,人们应该警惕对三氯生的危险性且限制对其的使用。

 

4. Oxybenzone 氧苯酮

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公布的一份国家报告显示,氧苯酮主要作为用于防晒霜的防晒成分,在参与人体环境化学物质反应测试的人中,约有97%的人的报告显示在尿液中检测到氧苯酮。 此外,氧苯酮可能与氯反应,在游泳池和污水处理厂中产生副产物。 此外,在摄入含有氧苯酮的海鲜或饮用在净化过程中含有氧苯酮残留物质的饮用水时,该物质可能会在体内积累且对人体有害。9)

根据 Heuring et al. 201种研究结果表明,在市面上 68% 的防晒产品中发现了氧苯酮。 以这种方式广泛使用的氧苯酮在体内会和二苯基丙烯酸异辛酯和酮洛芬这两种非甾体抗炎药发生交叉反应,由于其分子量低,它比PABA(对氨基苯甲酸)更容易引起光接触过敏反应,皮炎和过敏。10)

5.  Imidazolidinyl urea 咪唑烷基脲 / 6. Diazolidinyl urea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

咪唑烷基脲和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作防腐剂。特别是咪唑烷基脲 (Gennall 115)自1970年代以来,它被用作眼线笔等的防腐剂,成为化妆品行业中仅次于对羟基苯甲酸酯的第二大使用最广泛的防腐剂。但是它可以分解释放出甲醛,并且由于包括接触性皮炎在内的一些安全问题,其使用浓度受到限制。11)

咪唑烷基脲和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对 HL60 细胞(人类白血病)具有毒性,并被证实在浓度分别为 12.5 mg/ml 和 6.25 mg/ml 时可在红细胞中引起溶血反应(图 3, 12)

此外,根据临床试验结果得出,咪唑烷基脲会增加皮肤炎症和降低细胞活力,因此被确定为皮炎过敏的病原体之一。11)

图3. 咪唑烷基脲和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在红细胞中的溶血反应

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可引起湿疹性皮炎。此前已描述了四例对来自低过敏性化妆品品牌的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接触过敏的案例,在已经对甲醛敏感的患者中,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会加剧皮炎。 因此,因使用含有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的化妆品而对甲醛过敏的患者,会产生接触性过敏反应。13,14)

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DU) 敏感度和甲醛关于脱膜剂的统一反应模式关系图

7. Formaldehyde甲醛

甲醛可防止洗发水和液体肥皂等洗颜产品中微生物的生长。 在化妆品的限度内使用是可以安全使用的,但在护发产品中使用时必须注意。 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性,过度接触可能导致畸形和突变。 因此,影响甲醛毒性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浓度。

在使用头发柔顺产品时测量的甲醛(泡沫)水平。

8. Diethanolamine (DEA) 二乙醇胺

二乙醇胺 (DEA) 在护发产品中用作表面活性剂和泡沫促进剂。17)

为了证明二乙醇胺 (DEA) 的毒性,研究人员对老鼠进行多次重复吸入烟雾剂的试验研究。吸入暴露后发现具有潜在的神经功能障碍且对上呼吸道有毒.此外,在接受重复剂量的老鼠体内发现一定水平下亚硝胺 (NDELA) 的形成不足以及肝脏的胆碱化合物质缺乏等现象.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二乙醇胺在配制为无刺激性且不超过适当水平时可安全使用。18)


文中研究的八种成分实际上大部分在韩国已停止使用,但也有在海外品牌产品中使用的案例。 预计未来将根据消费者需求和相关数据的积累逐步建立起天然美,排除有害成分的明确标准。

 

References

1. 1. Zhendong Sun, Xiaoxi Yang, "Butylated hydroxyanisole isomers induce distinct adipogenesis in 3T3-L1 cell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379, 2019

2. V. Labrador, P. Fernandez Freire, "Cytotoxicity of butylated hydroxyanisole in Vero Cells", 23, 2007

3. Jiyeon ham, Whasun Lim, "Butylated hydroxyanisole induces testicular dysfunction in mouse testis cells by dysregulating calcium homeostasis and stimulating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02 (2020)

4.Elder RL, “Final report on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sodium lauryl sulfate and ammonium lauryl sulfate”, J Am Coll Toxicol, 2, 1983

5.Shin KY, Park CW, Lee CH, “Perturbation and recovery of the skin barrier function after tape stripping and sodium lauryl sulfate irritation”, Korean J Dematol, 38, 2002

6.박상례,김영민, 최별보라, 김지영, “구강세치제에 함유된 SLS가 HaCaT세포와 NIH-3T3 세포에 미치는 독성 효과, 한국치위생학회, 15, 2015

7. Lee, Jung Dae, et al. "Risk assessment of triclosan, a cosmetic preservative." Toxicological research 35.2 (2019): 137-154.

8. Weatherly, Lisa M., and Julie A. Gosse. "Triclosan exposure, transformation, and human health effects." Journal of 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Part B 20.8 (2017): 447-469.

9. DiNardo, Joseph C., and Craig A. Downs. "Dermat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toxicological impact of the sunscreen ingredient oxybenzone/benzophenone‐3."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17.1 (2018): 15-19.

10. Heurung, Ashley R., Srihari I. Raju, and Erin M. Warshaw. "Benzophenones." Dermatitis 25.1 (2014): 3-10.

11. Bilal, Muhammad, and Hafiz MN Iqbal. "An insight into toxicity and human-health-related adverse consequences of cosmeceuticals—a review."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70 (2019): 555-568.

12. Noureddine, Halla, et al. "Erythrocyte toxicities of imidazolidinyl urea and diazolidinyl urea."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3.7B (2013): 445.1

13. de Groot, Anton C., et al. "Contact allergy to diazolidinyl urea (Germall II®)." Contact Dermatitis 18.4 (1988): 202-205.

14. Perret, C. M., and R. Happle. "Contact sensitivity to diazolidinyl urea (Germall II)." 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 research 281.1 (1989): 57-59.

15. Boyer, Ivan J., et al. "Amended safety assessment of formaldehyde and methylene glycol as used in cosme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xicology 32.6_suppl (2013): 5S-32S.

16. De Groot, Anton C., et al. "Formaldehyde‐releasers in cosmetics: relationship to formaldehyde contact allergy: Part 1. Characterization, frequency and relevance of sensitization, and frequency of use in cosmetics." Contact Dermatitis 62.1 (2010): 2-17.

17. Fiume, Monice M., et al. "Safety assessment of diethanolamides as used in cosme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xicology 32.3_suppl (2013): 36S-58S.

18. Stott, W. T., et al.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tumorigenic action of diethanolamine in mice." Toxicology letters 114.1-3 (2000): 67-75.

参考网址

1.  https://thegoodfaceproject.com/

2.  https://www.oliveyoung.co.kr/store/planshop/getPlanShopDetail.do?dispCatNo=500000101010065

目录